“法官,真谢谢你,本来都没指望了,没想到你还真给我们把工资要回来了。”繁昌区法院执行接待室内,人头攒动,陈某某等24名职工正序次等待签署领取案款确认书。仅用时两个月,在“执行+救助”双向合力下, 24名职工被拖欠达一年之久的“血汗钱”终于得以全部兑现。望着24名职工开心的笑颜,此时此刻,一直悬在执行法官心头的大石才终于彻底落下。
陈某某等24人在某服饰公司从事服装加工工作,因公司资金周转困难,欠付24名职工工资共计24万余元,之后虽支付了部分款项,但仍有8万余元工资款一直未能兑现。因催要无果,24名职工将该公司诉至法院,要求尽快给付工资款。在区法院主持调解下,双方达成调解协议,约定分两期给付所有款项,同时约定公司法定代表人孙某对上述债务承担连带责任。然而,公司却未按约履行,24名职工遂向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
“公司早已不再经营,名下无任何财产,孙某也联系不上,这可怎么办?”一轮查控结果出来后,面对既无财产又找不到被执行人的情形,执行法官的心里也暗自犯了难,但为及时兑现24名职工合法权益,再难也要想尽办法迎难而上。通过与申请人进一步沟通,执行法官了解到,孙某的儿子目前在城关经营一家修脚店,他决定从这一线索入手,通过其儿子联系上孙某。他多次前往修脚店向孙某儿子释法明理,同时在晚间下班途中特意路过店面,查看是否有孙某的身影均未果。后在某日晚间,他照旧路过该店,发现孙某正在帮忙给客人修脚。为避免影响正常经营,他待孙某工作结束后,才向其表明了来意。
“我知道你妻子患有尿毒症,目前家里确实经济困难,可这24名职工跟你共事多年,还曾经给你家捐过款,你就真的忍心拖欠他们的‘血汗钱’不还?”执行法官从情、理入手,耐心向孙某阐述主动履行的必要,在几番说理下,孙某表示愿意配合法院积极履行,但同时也表示其妻患有尿毒症,长期治疗产生大量费用,而且也需要他照顾,导致他无法外出工作,只能在修脚店里帮帮忙。见此情状,执行法官斟酌再三,分别联系双方当事人到法院另行协商。
“给,我肯定给,但是我这几天借遍亲戚朋友也只借到了4万元,其他的真的拿不出来了。” “法官,我们也知道老孙家的困难情况,我们做一点让步吧。”摆事实,讲法律,在“面对面”调解下,双方当事人都了解到了对方的不易,愿意尽最大努力促成案件和解,在“背靠背”调解下,被执行人表示可以借款给付4万元,申请人等则表示愿意让步30%。同时考虑到双方的实际困难,区法院决定通过司法救助的形式再先行给予申请执行人相应的救济,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度。
面对人民群众对执行工作的新要求、新期待,区法院巧用司法智慧,创新执行工作方法,以最大努力将人民群众的“纸上权益”兑现为“真金白银。”
文稿: 张弦